2018/5/5 走訪五分埔
漫遊信義活動每年都舉辦,透過走讀認識信義區(前年還不小心跟瑠公國中校長爬九五峰)
這次挑了熟悉的地名,由巴比前同事:弈峰主講,認識印象中不太一樣的五分埔
首次見到老師準備那麼大一疊資料,介紹台北聚落分布,區域劃分(松山人口太多分成信義區)
而五分埔地名是清朝乾隆時代即有,因為當時有五個姓氏買下這片地,因此得名:由來一
比較訝異以前地理用自然分界,北到松山車站,南到虎山95峰,旁邊就兩條溪流(範圍頗大)
五分埔土粘,五分埔查某不廉,五分埔要吃痟,肖病院兼豬哥寮,訴說地貧瘠,不受人們喜愛產業
這次收穫是:平常補給家中食材永春黃昏市場,旁邊竟有國宅(富台新村:從富國島撤官兵眷屬)
市場小巷子進去居然沒有信義區的繁榮,凌亂環境像置身鄉下是警察宿舍
老師一指過了永吉路曾是周家的樟腦寮(台北到處都有連這裡有,難怪當時出口是世界top1)
樟腦需用灶十口為一灶共50口,這五分埔名字由來二。土地貧瘠地主與佃農五五分帳由來三
永吉與松山路口兩家老店:彭英芳米行,永春眼鏡。米行歷史超過百年,早期收購附近稻田的米
仔細瞧店內還保有古老機器。勝華服裝材料行算是最早在此發跡,以前五分埔是做成衣加工
因工資與外銷市場消退才賣起成衣,演變成有名商圈,近期又因網路興起,生意開始沒落~
然而這首批&大量到五分埔的討生活非本地人,是彰化芳苑的。虎林街上福德宮旁的安敦祠
1847年就開始在這裡保佑五分埔的居民,這些商店,廟宇都是我們周遭一切,但路過卻不知
這次導覽心得是在市場不是認識攤販,在五分埔不是認識賣衣服。五分埔認識到第二代
在長輩留下來的店面賣起點心來,小巷弄內我們戴耳機跟"逛街買衣服"人尋找不同的目的地
進安宮拜的是五年千歲,特別是樑上畫得是24節氣的圖案。走出宮廟往北走
以前是兩條溪流的會合處(松隆路:三張犂溪流及中坡北路:虎山山系水),站在松山車上天橋
想像以前這裡是大水溝,溪流並沒有消失,目前都還在路面下~
整整花了三小時認識五分埔的過往,原本再熟悉不過的街道與走過的路
似乎每間店面,每個路口甚至建築物在我們心中又有不一樣的意義存在
謝謝這次陳老師仔細講解,透過文史工作者讓我們更認識此地在地文化